混凝土建筑纠偏的设计1 工程背景某框架结构住宅楼于 2001 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框架结构,共三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为七层建筑,一个单元为六层建筑,建筑底层为车库,二层以上为住宅,总建筑面积 6053m2。建筑平面为转角折线线形,在单元相接处分别依次呈 12°转角(如图 1)。采纳沉管灌注桩桩基础,桩直径为 380mm,桩长 19m,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 450kN,总桩数为 293 根。该建筑主体工程竣工后,由于小区绿化景观的需要,在室外大量不均匀填土。2024 年以后,地基沉降不断加大,无稳定趋势,并产生倾斜,成为危楼。2 建筑地基和结构现状2.1 房屋倾斜在房屋周边布置了 18 个观测点,观测资料(2024 年12 月 26 日)显示,房屋垂直偏差值为 137~190.3mm,房屋整体向南倾斜,倾斜率为 8.61‰~10.88‰,平均值为 9.58‰,均超过 7‰,远大于《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的危险值。2.2 上部结构经过检测,房屋少部分隔墙有斜裂缝,框架结构的柱、梁、板均未产生开裂,表明房屋整体性较好,结构未受损伤。2.3 沉降速率根据观测资料,该建筑第 8 期(2024 年 9 月 27 日)沉降速率为 0.030mm/d,第 9 期(2024 年 1 月 4 日)沉降速率为0.056mm/d,第 10 期(200 年 9 月 16 日)沉降速率为 0.038mm/d,第11 期(2024 年 3 月 17 日)沉降速率为 0.018mm/d。沉降速率已逐渐减小,逐渐收敛有稳定趋势。3 倾斜原因分析3.1 室外填土的影响 2001 年房屋建成后,建筑南面场地绿化大量填土,高处达到 2.5m 左右,地面附加荷载太大,进而引起建筑物产生了较大的附加沉降。填土 1 年后,南面的地面沉降达 160~200mm,北面仅 35~60mm。此地面沉降仅只是半年的观测数据。从现场情况看,靠近 A 轴一侧填土较高,D 轴一侧填土较少,故而A 轴一侧沉降较大。3.2 地基土软弱和桩基负摩擦的影响该建筑的基础是摩擦桩,桩长 19m。地勘报告揭示,场地存在多层未完成固结的泥碳质土,总厚度为 3.7~7.0m,在自重作用下会产生沉降,因此场地土层具备出现负摩擦的条件。房屋建成后室外大面积填土,造成地面沉降,促使泥碳化土固结沉降,桩基产生负摩擦力。3.3 桩基承载力不足该建筑的沉管灌注桩桩基础,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 450kN,总桩数为 293 根。假如考虑负摩擦力的影响,单桩竖向承载力下降到 240~330kN,造成桩基承载力不足,发生不均匀沉降。4 本次纠偏前曾经实施过的迫降纠偏和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