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业信息化实施的几个条件近年来,在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作为基础产业的大多数中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却显得异常缓慢。如何以信息化为手段改造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企业,促使它们实现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达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摆在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道。笔者通过在煤炭行业的亲身体验与其他行业的对比分析,找到了制约我国大多数煤炭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的若干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问题 从历史积累看,处于基础产业的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较晚, 三年扭”亏脱困 政策的出台,煤炭企业是无私奉献,这时大多数煤炭企业已是囊中羞涩。而真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煤炭市场在经历了 1999年前后几年的持续疲软状态之后,煤市一直处于低弥走势。当时,“”煤炭企业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简单的继续生产, 三角债 的持续存在,企业的流动资金大量沉淀在了应收账款之中,职工的工资尚且拖欠,别说没钱,就是有了钱,每年安排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也是微乎其微,极其有限的。对于整个信息化工程建设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不足挂齿。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大多数煤炭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障碍。 思想认识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企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如办公自动化、自动控制等)的投入,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缺乏合理的规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长期以来,在大多数煤炭企业领导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信息化只不过是大把花钱、装饰门面的东西。由于煤炭企业的特别性,使用人员多,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基础产业,地下作业,是高危行业,通常大多数企业领导人把主要精力用于安全和生产,认为安全上不出事,多出煤企业就有效益,缺乏用进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信息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煤炭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成功案例参考,二是对信息化涉及的各种技术和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信息化不可能在机制落后、装备陈旧、管理粗放的基础上实现。 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更需要观念更新,只有打破传统的僵化的思想和做法,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彻底改头换面,才能构造全新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