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呼市一中:百年名校的课改新路课改之难,一难在观念转变慢,当校长不支持、老师不理解、同学不认同的时候,课改便难以向前推动;二难在架子放不下,尤其对部分名校而言,可怕因课改而有损名声;三难在尾大难掉,一旦学校规模过大、涉及面太广,难免有人在改革面前望而却步。面对这些“难”,有些学校选择“按兵不动”,有些学校却选择“迎难而上”。走在课改路上的人,大多“痛并欢乐着”。时下,关于课改之难,我们仍旧能够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然而,面对逆境,却总会有“敢为人先”的勇者,地处西部边塞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便是这样一所“英勇者”的学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重点中学,呼市一中拥有110年的历史,它底蕴深厚,早已经著名塞外,不折不扣是当地的一所名校;论起规模,学校拥有4000余名同学与300余名教职员工,在当地屈指可数。但学校同样面临着一些逆境:地处西部,环境相对闭塞,训练观念相对落后,在这样第2页共1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的环境下推动课改,困难可想而知。改革者能遇到的难处,呼市一中无一例外地都遭受了。值得庆幸的是,几年来学校在质疑与反对声中一往无前,践行“同学第一,老师第二,校长第三”的“金科玉律”,放下架子,迈开步伐,深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让同学的共性得以展现,让老师的才能得以发挥,而学校领导,则甘居幕后,成为同学与老师前行的坚实后盾。重构课堂生态:开创“导·学·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呼市一中,曾经是当地独占鳌头的重点校。上世纪80年月,学校撤销学校,只保留高中,并在此后开头大规模扩招,由于优秀生源稀释,管理不善,90年月初期,学校成果曾一度大幅下滑,声誉也大不如前。为了转变现状,时任校长在充分调查讨论的基础上力行改革,确立管理引领学校进展的思路,提炼出新的培育目标与办学理念……在新面貌新气象的感染下,为了“争回一口气”,老师干劲十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早出晚归,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好多老师都是连轴转。看到当时大第3页共1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家那种辛苦劲儿,彼此之间都很受感染。”一中副校长张浩韫回忆说。在无路可走的状况下,老师苦教、同学苦学、严格管理,成为当时呼市一中重振旗鼓的不二选择。当然,这些举措也起到了肯定的效果,学校秩序明显好转,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然而,长期“苦中教学”的状态究竟难以为继,“缓过劲”来的一中人开头思索另一个问题:别人在怎么做?有没有更好的出路?为了借鉴他山之石,在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状况下,学校大手笔投入,派遣多名骨干老师前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多省市学习当地的先进训练理念与阅历,并在回来后反复研讨——我们要学什么,我们要怎么学?“别人的生源基础好,这个咱学不了。但那些前沿的理念和做法,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来尝试。”张浩韫说。2022年,在借鉴的基础上,呼市一中开头了“学案教学”的第一步尝试。当时所谓的学案,与今日我们熟悉的导学案还有所差别,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上课流程进行最大限度的预设,包括每一个环节怎么第4页共1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去教,上课过程中可能会消失哪些问题,消失问题如何解决……全部的细节都需要在其中体现出来。每一本学案,实则是一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手册。可想而知,学案编写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往往一写就是又满又厚的一本。”一位老老师说。尽管编起来煞费苦心,但学案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同学“学什么”的问题,课堂上同学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路径也更清楚,学习效果有目共睹。改革的脚步始终向前迈进。2022年,呼市一中骨干老师去多所课改名校游学归来,开头了更进一步的探究。“以往的学案,究竟还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写,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高效课堂之后,我们认为,必需更进一步放高校生的‘学’,并强化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张浩韫看来,以前大家对学案的熟悉还不够充分。由此,呼市一中也开头了由学案教学向导学案教学的过渡,这一过程的完善收关,也标志着“同学第一”这一办学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