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 1400 字 弹指一挥间,人却已走远。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实则短暂,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近来看了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对这一感受更加深刻。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 1938 年至 1939 年间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从 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动荡年代的风云变幻与历史风貌。 全书辞藻优美,华丽而务实,富含哲理,诱人深省。且举一例,莫愁在与红玉分析《红楼梦》时说到:林黛玉太柔弱,宝钗太能干,宝玉哥哥太女人气,人嘛,很少有完美的。做人太完美了,在生活里不是留下遗憾,就是留下虚假。这段话将民国时期女子说话的风格、方式表现的惟妙惟肖,情感淋漓尽致,且让人从中捕获真理。书中,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读一遍,品一次,似有收获;再读一遍,再品一次,再有收获;读多了,品透了,弄懂了,也就学到了。这是《京华烟云》的一大特色。 此外,我钦佩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外貌、性格脾气秉性,活灵活现。富有才情,向往自由的姚木兰;沉着冷静,思想成熟的姚莫愁;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的冯红玉;温文尔雅,不幸早逝的曾平亚;卑鄙无耻,卖国求荣的牛怀瑜------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善良,或狭隘;性格鲜亮,特点突出。读者阅读时仿佛读的不是故事,而是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在经历人生。 作为万千读者中的一员,我喜爱姚木兰,她是晚清女子向民国女子过渡期间的一个特别产物,有着封建女子的部分思想,她会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生子,相夫教子,封建女子温柔,贤惠,含羞的特点在她身上都存在但她身上同样存在着新社会的新思想,她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会去小馆吃饭,会不拘泥于礼节,常常天马行空,被丈夫孙亚戏称为秒想家。我想,她若是男儿身,她会活得更精彩,更洒脱。相反,我厌恶孙曼娘,尽管她极其漂亮极其乖巧,但她过于含羞,做作,在我看来,时常不知好歹,典型的封建小女子形象。不过,这很难去怪她,自幼接受儒家教养,和大多数封建女子一样,不过是封建的产物罢了。 《京华烟云》是小说不假,是虚构的同样不假,但它不仅仅是消遣品,更具文学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作者在建构整个故事时必定要穿插一些线索而这些线索正是其价值所在。其中就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战争、军阀割据、五四运动等一些真实历史事件。这不一定可以使我们学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