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伙伴的使用》三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在课文中插入帮助学生学习,以“学习伙伴”呈现的话语。这些话语是“学习伙伴”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阅读来讲,“学习伙伴”是阅读先行者、引领者,也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沟通的对话者,还是架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沟通的桥梁。从一年级开始出现“学习伙伴”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这套教材的这个特点进一步凸现,全册在课文中安排了 30 次“学习伙伴”的话,这 30次学习伙伴的出现,肯定将成为三年级学生学习的良好引导者,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这个聪敏活泼的小机灵,和她交朋友,一定会获益匪浅。 一、“学习伙伴”的特点 1.会提示引导。 这个学习伙伴很会提问,既及时,又能抓住关键。例如,在 3 课《爬天都峰》“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旁,学习伙伴提出了“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的话,这是很及时的。因为我们的三年级学生在读到这里时,往往会一晃而过,忽略了对“终于”这个词的理解,当然就忽视了深化体会爷爷和“我”这一老一小爬上了天都峰的不易。学习伙伴能及时抓住关键,不放过这个词,使文章前后联系起来了,帮助我们学生阅读时能抓住关键词语想一想,深人体会课文内容。14 课《蜜蜂》“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旁,学习伙伴提出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的疑问。这个疑问,促使学生在读书时要思考为什么,实际上这是引学生深化读书,发动学生去探究发现因为,要明白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返回前文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原来前文做了交代,蜜蜂被问了很久,离家远(有两里多路),不易看到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低),小小蜜蜂面对了这么多的困难而飞回家来,难怪作者有这样的“推测”。学生理解了作者“推测”的原因后,再从读书中知道 20 只蜜蜂居然回来了 17 只,从而对“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体会就更深了。像这样及时的引导,关键的点拨,教材中还有很多。 2.善于归纳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本身就在阅读之中,但是三年级学生可能不容易主动地发现,于是学习伙伴引导大家去总结归纳。 (1)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如 10 课《风筝》中“我查词典知道了‘向往’的意思”,这是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27 课《陶罐和铁罐》提出了“‘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往下读读看。”这是结合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词语的方法;26 课《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