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的读后感 1700 字 粗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对于优秀老师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欢乐,你为学生素养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进展提供了哪些帮助,你有没有为她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他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尽自己的力等等。做了,你是优秀的老师,没有,亦称不上优秀老师,只能称是教书匠。 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制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老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常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我们有时候,常常以我们老师的意志左右学生,甚至常常管着学生,让学生干这个,不准干那个。强调教方的有为。读了这本书,作者提出了无为,我觉得很不错。其实过多的干预,过多的有为,会限制事物的进展。把管理的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的,无为的方式,使活动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着管理目标进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可不必给他们过多的干预,而应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的自主,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喷发出来。有许多事情他们自己能做的,你管得太多,代劳得太多,他会做的反而变成不会做了。学生并不等于零,并不是一张白纸等您去绘画。我们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学生进展的大方向,让学生摸索中前进,也许他们在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只要你要给时间他自己去消化、去解决,适时的帮助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无为”才能让学生“有为”!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老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育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老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进展的服务者和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