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飞飞》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蜻蜓飞飞》是鲁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课。是一节绘画课,属于美术学习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蜻蜓为绘画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蜻蜓的美,用形式多样的工具表现蜻蜓的美。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致 7—8 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对于材料的使用也充满好奇,对物象的观察与表现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这对于上好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 三、说目标: 1、观察蜻蜓,能够说出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能抓住其基本特征进行造型表现。 2、能够结合简单的情景以蜻蜓为主题创作一幅有创意的作品。 3、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习惯,懂得珍惜动物、保护自然、培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抓住蜻蜓的基本特征进行表现,画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蜻蜓的不同姿态。 五、说教法、说法 本课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让学生主动参加观察蜻蜓,发现蜻蜓的美;并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参加体验中发现美、表现美。 教学准备:课件、蜻蜓图片、有关作品,彩笔。 六、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二)、观察发现,感知蜻蜓的美,激发创作欲望。 (三)、画蜻蜓,展开创作过程。 (四)、学生绘画,老师巡视并进行辅导 (五)、课堂评价 (六)、课堂小结与拓展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 利用猜谜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猜出后,再问:大家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是小蜻蜓的?让学生进入学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揭示今日的学习主题——《蜻蜓飞飞》。 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想表现物象的冲动。 (二)、观察发现,感知蜻蜓形状,激发创作欲望 1、课件展示两个问题: (1) 问题一、你都知道有关蜻蜓的那些知识? 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梳理学生的答案。 小结:蜻蜓是目差翅亚目飞行的捕食性昆虫,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楚。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 1 对,较大,约占头部的 1/2,约由 28000 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下雨前喜爱低空往返飞行。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接着出示蜻蜓的结构图,进一步明确学生刚才的答案给学生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