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育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 1 一 2 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 3 一 5 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奇妙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 学习课文 3 一 5 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 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 A、学习 3、4 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 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 自由朗读。 ③ 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 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 c) 2、细读理解。 ① 默读 3、4 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 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概,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 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