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友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一)友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索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久宏大,无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许艳羡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异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伴侣常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处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或许是始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然而,没有言论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旧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舞第2页共1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们青少年去思索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盼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听从这个制度吧。当一个社会禁锢了人们的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个社会还能进展吗?不是死水一潭吗?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打算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受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情愿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宠爱,深深的仰慕。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始终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骄傲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始终在书中反复第3页共1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沟通,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确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共性解放和自由公平,敬重人的理性思索,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共性的自由解放,敬重人的理性思索,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敬重理性思索?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疑与抵抗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善。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很多次的共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苦痛,受过创伤,第4页共1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善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善,想来这世间便多了很多和谐,少了很多伤痛。友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二)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假如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友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沟通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尝、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沟通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第5页共17页本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