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讲述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 安塞腰鼓起源于安塞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概磅礴是陕北民魂的体现,号称“天下第一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文中的安塞腰鼓经历了哪三种变化? a 腰鼓表演前宁静的腰鼓 B 腰鼓表演中激昂的腰鼓 c 腰鼓表演后寂静的腰鼓 3、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 1—4 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宁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 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 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三、赏析文章第七自然段,播放视频,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概。 四、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师: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挣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合谐。我们重点品读两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之势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从用词方面说: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宁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B、“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C、“这腰鼓舞,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从修辞上说: A、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概。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