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明对话教案 “上帝对人类最大的赏赐就是让我们拥有——太阳!” “太阳对人类最大的赏赐就是让我们拥有——光明!”——自语 残疾人最需要什么?是温暖!盲人最需要什么?是光明!世上本不缺乏温暖与光明!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 12 课《“番茄太阳”》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天真的明明从小失明,父母卖菜,她只好坐在后面打量这个“黑暗”的世界。我(双腿残疾)在一次次地买菜过程中结识了明明,善良心底升起一种人性的关爱与呼唤。后来明明得到好心人帮助(换眼角膜)她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光明”的希望,表示长大后要把她的腿换给“我”。故事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体味到“人性的关怀”。 一、未成曲调,“光明”先行。 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对明明这位盲童的关注,对明明迫切地需要“光明”的内心体验,我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课始,经过初读沟通,学生已经知道明明是位盲童。接着,我在黑板写下“明明”两个大字,“这名字是她的父母起的,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吗?”学生纷纷发言,围绕父母的希望展开讨论。然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盲人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说说人在完全的黑暗之中是多么痛苦,从而感受到明明的世界,真正从心里激起对明明的同情与关爱。 从感受入手,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的那份纯真的同情,能有效地激起学生进入文中人物角色,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对话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沟通的关系。 在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中,有学生提及:“假如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是学生真实的内心写照,也为下面的教学铺就了“情感的红地毯”。 二、峰回路转,“光明”再现。 文中描写明明的语句很多,有的对明明的漂亮外表作了描述,更多的是对“我”、明明的父母以及人们与她的交谈中对明明的“笑”作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纯真无邪的“盲明明”,不禁让我们会心一笑,又掩卷一叹,沉首一思。对这些描写,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与明明的“对话”中进行了深化挖掘。 学生通过自读,用笔划出了描写明明的语句。语句有很多,学生一一找了出来。继而,我引导学生就印象深刻的谈谈感受。大多数学生谈及的是明明的可爱、天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