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与治理透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与治理透析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种类;主体;危害;治理 论文摘要:介绍会计失真的种类及主体,分析其危害性,包括扰乱国家秩序、破坏市场机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等方面,进一步从会计自身素养、会计法制建设、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阐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为会计行业的良好进展提供参考。 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深化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已成为当前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会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并且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的极度关注。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主体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2 种情况[1]。其区别在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又可分为 2 类:一类是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错误或其他技术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一类是舞弊行为,即故意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违法乱纪活动,常常称之为会计造假。参加会计信息失真活动的主体主要有 2 类人:一类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即会计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即会计造假的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他们迫于环境压力,正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主体。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当前经济生活中会计造假主体的地位不同,层次各异,动机复杂,受益不等。主要原因除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不正外,不外乎法律制度缺失,执法不力。会计造假实质上是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2],主要体现在 5 个方面: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损害会计机构及有关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中立的形象;破坏市场机制的形成,有损财经法纪威严;引发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培训 (1)通过培训,使会计从业人员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诚信原则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承担起时代给予的责任。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精神。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产品,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是被给予了道德意义的特别的公共产品。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