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诗两首课标要求1、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2、提高诗歌的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对诗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学习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教学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课前预习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2、把握意象特点,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完成质疑探究;第三课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 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 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2、了解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 1927 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 22 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 年 3 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3、文体知识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1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 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预习自测:1、字音字形: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 支撑(chēng)2、词语解释: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太息:叹息。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坍塌,毁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