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学习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学习难点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三课时。第一、二课时完成对《氓》的阅读,第三课时,完成对《采薇》的阅读。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师生合作探究,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氓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4、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学习重点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学习难点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课前预习教材助读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期的 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 15 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这是古文中三种写作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也就是叙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