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看见柴静读后感观察柴静读后感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伴侣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消失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简单的事情。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很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书名《观察》,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但认真揣摩,其实大不简洁,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很多片段式的思索,这些思索犹如散落的珍宝,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串在一起的。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假如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召唤。在很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晰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好像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晰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观察”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打算告辞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打算了柴静后继采访的胜利,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阅历和熟悉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头的奇怪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这个熟悉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全部未经过生活摔打的抱负主义者的通病;以抱负横扫一切,以道德端详一切;拒肯定简单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不讲规律,不追求精确性。说究竟是一种惰性,究竟追求精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快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疼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许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推断,要做的只是精确地呈现,根据事物进展本身的规律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唱歌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9xwang.com)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阅历。就像她敬重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阅历以及由阅历升华出来的才智和直觉去做最精确的推断。或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洁地说,就是回归“寻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苦痛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预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反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生疏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熟悉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像的,不同第5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像的你我”这个网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