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读后感李达这是一本由雷军作序的书,序言中吐露了他对于iPhone和乔布斯本人的追捧;而另一位作序者是着名的媒体人《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发行人吴伯凡,我也是听到他在收音机里的推举才有幸拜读的!同时,这也是一本独特的书,我想在产品日新月异的今日,除了《产品说明书》之外,大抵很少有像这样围绕一件商品所写的书籍。曾航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深IT记者,为了写这本书,前后花了大约1年的时间,奔赴深圳、上海、苏州、长沙、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实地走访,搜集资料,单就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就是值得敬佩的!本书的内容几乎涉及了iPhone从无到有、直至消亡的整个过程,第2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包括:苹果如何研发、重要部件如ARM处理器、触摸屏的研发生产、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台湾厂商的参加、由韩国和日本供应的重要零部件、以及iPhone的渠道和销售、AppStore及应用开发者,甚至还包括iPhone的走私、山寨、翻新以及分拆。下面着重谈一谈下面三点的感受:一、苹果的研发为什么苹果可以研发出iPhone这样革命性的产品?结合本书以及相关书籍,试着回答如下:1、乔布斯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及手段在苹果公司塑造了强大的“分散力”。如此突出的分散力直接促使苹果具有制造功能简化而品质优第3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异的产品的独特力量。而“功能简化”和“品质优异”本身就是产品差异化的两把“利器”;2、“一掷千金”的研发投入和“世界一流”的人才。前者,仅为了研发iPhone一代,苹果大约花费了1.5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后续的研发费用更是不计其数;后者,例如擅长酷炫形状设计的乔纳森·伊夫(JonathanIve)、从知名连锁超市Target聘请来的擅长零售业务的RonJohnson,以及从康柏挖来的擅长供应链整合的蒂姆·库克(TimCook),也就是现在苹果的CEO。3、这一点可能会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合作”。(.9xwang.com)大家印象中的苹果仿佛总是“特立独行”,但是别忘了:它与ARM以及三星合作研发微处理器、与台湾宸鸿合作研发电容式触摸屏、与康宁以及蓝思科技合作研发“金刚玻璃”、与富士康合作研发生产工艺,第4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就连苹果最初想到做手机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想到与摩托罗拉合作。二、台湾、韩国、日本在iPhone产业链上的地位及各自问题iPhone是典型的“全球化”的产物,假如把一只iPhone3GS拆开,其中34%的零部件来自日本、17%来自德国、13%来自韩国,当然这些零部件都是由台湾厂商最终组装的。1、台商台资企业的独家秘笈是把试验室里的样品搬到生产线上批量生产,其中涵义可不仅仅是“代工”两个字可以言及,工期和良品率是其中的核心。第5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台资企业往往倾向于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就近供应,例如围绕苏州的长三角和围绕深圳的珠三角;并且分工非常细致,很多企业擅长只加工一小道工序,并有一套独到的成本、质量掌握方法。而一提起台商,富士康是绕不开的话题,“世界代工之王”的称号介于盛誉和毁誉之间。苹果把全部的iPhone、iPad均交给富士康代工,让老板郭台铭赚得盆满钵盈,但是“跳楼大事”也让他焦头烂额。当然,富士康所面临的“内迁”等问题,也是其它代工厂绕不开的话题。台湾企业近30多年的进展,正印证了另一位着名企业家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所创的“微笑曲线”理论:在代表产业链的曲线中,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而纵观台商,除了宏基和HTC略有起色外,其它大部分仍旧在“微笑曲线”的谷底苦苦挣扎,虽然也有相互“抢单”“窝里斗”的因素,但其根本缘由第6页共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仍在于对“研发”和“市场”的投入不足!2、韩国韩国企业生产了iPhone的屏幕、处理器、内存、电池等主要零部件,根据一贯思维,他们甚至认为iPhone应当是“韩国手机”,幸亏乔布斯不是韩国后裔。韩国的产业形态与台资企业有着“天壤之别”,尤其以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