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村之行的散文:风行米家岔 引子 ----饮风而来 像风一样,我们一行八人,从小镇(石洞)驱车赶到八十里外的北山小村高家庄,只因为这个小村庄的不远处有一个消逝了两百多年的村落---米家岔。 应该有两年了,距离上次我去走访老贾的米家阳洼,当时,朋友明问就预约了这一次行程,两地的米家是否一家?有几分联系?心底里总欠着一个答案,只可惜诸事羁绊,一直未能如愿。 在明问的带领下,我们从他的故乡高家庄----一个在时代的新城建设中即将淹没的小村庄出发,徒步前往米家岔。有些木然,也有些激动,我们正在从一个将要消逝的村落走向一个已经消逝了两百多年的村落,这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谁也说不清。 小庙听风 大约二三里地的样子,穿沟跨梁,于一处蒿草稍显密集的山脊处停下来,很突兀的,还没有来得急准备就到了很平常的山洼,往上走,破裂的瓷瓦的残片引着你上去。 是一块不大的平整的地方,蒿草依旧很盛。没有建筑建筑于两百年前早就坍塌而淹没了,只有碎瓦残瓷,这里一堆那里一团,更加的聚集,它们久久的不愿离去,也不甘沉没。 在明问的指引下,我们于隐约中看到了四围的轮廓,他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座小庙。风很紧,大家采集了些带有花纹的青砖的图片,就匆匆赶赴下一个遗迹。我们无暇逗留,要不然,在一旁静坐,一定能够听见小庙的经幡在风里的声响,还有风铃的声声叮当 店铺故事 向前不远,山围成葫芦状,羊群和牧羊人在山梁上远远的,异样的张望着,天空中,两只鹰盘旋又盘旋,像在守护着什么秘密一样让人警惕。 从葫芦口进去,一圈儿全是本地常有的窑洞遗迹,它们在风雨无数次冲刷之后,大部分已经被黄土淹没,或者坍塌。在一个稍平展点的窑洞前,能够见到很多破裂的碗底残片。这些残留的瓷碗碎片釉质鲜亮,带有蓝色花叶图案。边缘的浮土中,还存留一截一尺左右燃烧未烬的木头明问介绍,从更老的人们那里听说,这孔窑前面是个店铺可能是米家人与外人贸易的一个场所。 我们努力的寻找,没有看到更多特别的地方,无非就是浅浅的,低矮的窑洞,雨水冲刷,烈日暴晒,北风吹拂都有印记,唯一没有当年店铺的喧闹和繁荣。 随行的,还有明问的二爹,跟我们讲了他比较确定的故事:前些年两个附近庄上的放羊人,有空总爱在这里刨挖,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个发现了一个坛子,根据约定的惯例,他们应该一起见证并均分的,但他支走了另一个放羊人,等到那个老实的放羊人将跑到地里的羊群赶回到山上在来看时,坛子已经是空的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