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说教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以后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育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加,把握形体和特征,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把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育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把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抽象,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而解决这难点要害是:把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得到长方形及各部分和圆柱各部分间的关系。4、教、学具:学生课前准备的易拉罐、圆柱形纸盒或其他圆柱体以及彩纸、剪刀等。二、说教法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究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究学习和合作沟通为主线,以老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三、说学法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易拉罐、彩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究、沟通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老师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加,让学生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