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读了这篇课文,我对毛主席的顽强品行感到鄙视。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而此时的毛主席心里非常哀思,假如换作其他父亲,确定会号啕大哭,但毛主席没有哭,他强忍着哀思,一支又一支地抽着烟,一成天都没有说话。之后,彭德怀来电,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又要求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作出选择。毛主席想:儿子活着不能见面,那就让我看看遗体吧。可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终,毛主席根据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毛泽东老年失子第2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失多么哀思啊!可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顽强的品质!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厉、孤僻、倔强和独立,他12岁开头作曲,14岁参与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没有给他带来欢快,可他给人类带来了欢快!毛泽东、贝多芬这些伟人在哀思面前选择了勇于面对。毛泽东老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哀思为力气,最终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第3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