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黛玉焚稿读后感VIP免费

黛玉焚稿读后感_第1页
1/7
黛玉焚稿读后感_第2页
2/7
黛玉焚稿读后感_第3页
3/7
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黛玉焚稿读后感黛玉焚稿读后感(一)喜爱看《红楼》,却不是因为宝黛的爱情。说来很惊奇,女人喜爱看《红楼》多数是因为爱情的份额居多,但是从小看《红楼》却是因为那份曲终人散的悲凉。家庭的起落对现在已经成年的我影响越来越淡了,但是白茫茫的大地一片,宝玉失魂落魄的颠倒步履,熙凤风雪压顶的凄厉呼喊却始终是难以忘却的记忆,心里的某个地方,不经意的仍旧会疼。宝玉出家前手中的那盏破马灯还在风中瑟瑟吧,青灯古佛,何必历尽世间的苦方才想起那句遥远的阿弥陀佛。只是在这场巨变之前,一缕香魂已黯然而逝,含着悲,含着怨,含着满腔对爱的无奈,黛玉怒焚其终生心血凝就的诗稿,咯血而死,正是应了她中秋赏月自对的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个女人该为爱情付出多少?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我不认可许多人对黛玉的评价,黛玉的清高在现在的社会的确几无立身之地,可是黛玉对待感情的真和痴又有几人能够担当?况其才华又有几人能比?只是她的心更敏感更细腻罢了。矫揉造作,使小性,爱耍当心眼,这只是女性的某些特质而已,莫非这个世界都要让女人变得象男人一样才好玩吗?这个世界设立了男人和女人,每种人类就应当认同自己的特点,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大家都看得赏心悦目不是很好吗?所以女人的精致无可厚非,女人的女人气更是理所当然。只是黛玉心里的苦无人可知。红评家总是认为黛玉零落的身世、多病的弱躯是其愁闷的来源,其实我想说有些人可能生来即带有某些特质的,无可逃脱,就像尼采的母亲所说:尼采诞生的时候眼睛里含满了全人类的悲伤。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眼神。黛玉的冷和傲是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这个天赋让她饱偿了爱情的苦。面对喜爱的人矜持不前,表面上一湖春水波澜不兴,但是内心的爱却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是要化为泪浸湿鲛绡,化为血染透白绫。青春少女的爱,纯真的不能碰,却也伤的不忍回首。16岁的花季少女,纷繁芜杂,一样愁闷的眼神,一样傲慢的外表,到了30岁后的历经人事,沧桑几遍,褪去了青涩的外壳,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和豁达。只是黛玉没有走出来,黛玉选择了黄土一抔掩风流,不管她的锦囊收得了多少落红艳骨,世界终点的香丘林妹妹随之而去了。只落得俗人还在这世间游。红尘万丈,怎一个断字了得。黛玉焚稿读后感(二)看了许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难过。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聚,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旧那么难受。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以前的我,是很厌烦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终的成亲,我始终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怜悯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或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训练。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训练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敬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行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当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或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黛玉焚稿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