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北京胡同游导游词参考(社会变动旧地名不适应)一般说来,地名一旦形成,人们口头代代沿传,便改动不易。有些地名自元代消失始终叫到现在也没转变,如前面提到的砖塔胡同、王府井西侧的菜厂胡同、钟楼前面的沙拉胡同等。沙拉是蒙古语珊瑚的意思,清代曾音译叫舒噜,今仍叫沙拉。有些元代的地名或城门,明代就已改名了,可是一些老人仍叫旧名,如元代的齐化门、平侧门、顺承门,明代已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宣武门,始终到北京解放前还叫着旧名称,可见其生命力之大。随着社会的进展,旧事物总是要更新的,地名也不例外。有些缘由,地名非改不行,促使转变地名的首先是社会缘由。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使很多建筑不存在了,事后消失新建筑、新街巷,转变了原来的布局,只好改名;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帝制改成民国,而且消失了新的政府机关,于是有300多条街巷改了名,如张皇亲胡同改为尚勤胡同,石大人胡同改为第2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外交部街等,1966年,全国人民面临一场大灾难,街巷名称亦是四旧之一,自然在横扫之例,要在街巷名称上打出一个红彤彤的世界来,于是消失了红日路(北新桥)、红云路(新街口)、红旗路(崇内大街)、东方红路消失了三条。用总路线路、大跃进路、人民公社路等取代了原来的所谓有封建烙印的街巷名称。老北京中的旧胡同一律改为什么红心里、永红胡同、红卫胡同等等,加上了红字就成了革命地名,连很小的耳朵眼胡同也改成了红究竟胡同还有一个需要改名的缘由,就是重名问题。胡同名称既然是自然形成的,难免有不约而同之处。据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记载,北京有扁担胡同16条,井儿胡同14条,花枝胡同11条,口袋胡同11条,箭杆胡同7条,堂子胡同7条等等,北京城区重名的胡同有600多条。重名问题,在旧社会时冲突不太明显。那时人口少,居民不大搬家,有的房屋一住就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找人还算便利。新中国成立后就不成了,本市与外界联系剧增,外地人口进京者成为洪流,找人、办事、通讯,都第3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因地名相同而产生极大的不便,必需加以科学的归纳,整理和改动。改名的另一个重要缘由,是鲁迅先生说的言不雅训,即听起来不好听。有些胡同在取名初期可能由于某些缘由形成了地名。久之,状况发生了变化,再听起来就不雅了,如裤裆胡同、母猪胡同、焖葫芦罐、屎克螂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这些不雅的胡同名称,老百姓有改名的要求。(拉香盖臭谐音改名)地名如何改动是一个科学问题。有些地名既然非改不行,就必需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证明,改动地名的原则是态度慎重、群众接受、敬重历史,拉香盖臭、利用谐音。文化大革命期间,草率行事,用行政命令手段把少数人的意愿强加于人,也是行不通的。例如东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有横排并列的菊儿胡同、秦老胡同、前、后圆恩寺、棉花胡同等9条胡同,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道命令旧名全部取消,改为由南向北排的大跃进一至九条。人们尚未习惯,又一道命令改为由北南排的交南一至九条。改名不实行慎重态度,群众不能第4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接受,现在又恢复了旧名,广阔群众又感到便利了。用谐音改动旧地名是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旧社会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靠口头流传地名,用谐音转变旧名能起到不行估量的作用,同时结合拉香盖臭的原则,是极为胜利的举措。如母猪胡同改为墨竹胡同;裤裆胡同改为库藏胡同;狗尾(音Yi)巴胡同改为高义伯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大脚、小脚胡同改为达教、晓教胡同;张秃子胡同改为长图治胡同等等。有些胡同旧名不肯定臭,只是其含义不尽人意,如吊打胡同,因为谁也不情愿让人吊起来打一顿,故也用上述原则改为孝达胡同(北京的胡同知多少?)通过地名讨论,知道了北京地名的简单性。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多少呢?这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胡同的数目是随着社会的进展而变化的。老北京人曾说,北京的胡同大的三百六,小的赛牛毛。这种说法中的大胡同三百六,其依据可能是指《析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