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刘长春《大地笔记》读后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九象网13http://.9xwang.com每天的日出给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巴金说他看到了上海的宏大奇观,刘白羽体会了“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美丽、最深刻的含意,海涅站在布罗肯高峰又说那是“绯红的小球”,屠格涅夫则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欣,观察“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红日”。假如时间再往前推移,大诗人杜甫、李白、屈原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歌颂过日出,那是人类文明永存的美妙记忆!——摘自刘长春《第一缕曙光的祝愿》以前,陆间续续地读过刘长春的一些散文篇什,留下了一些朦朦胧胧的印象。那大致是随便中颇见个人性情,自然中葆有人文底蕴。这次集中阅读了他的散文新作集《大地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4月版),从前的印象更清楚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觉是,刘长春那些看似歌吟风花雪月的散文,在赞颂山水之奇妙,花木之瑰丽之中,托出的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是对自然的造化、自然的情趣的崇尚与留连,背后还经常孕有对景物的日趋颓变与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叹与惋惜。因而,那看起来像是“颂歌”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挽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怅惘,由若有所失转入一种若有所思的境界江南无雪,这在今日人们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并非正常。刘长春在《江南无雪》里,记叙了他在童年时代的“关于寒冷和飘雪的记忆”:那时候的“家乡的冬天”,“被风追赶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飘舞着,飘飘洒洒,稀稀密密”;“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而现在的江南,“没有寒冷,也没有雪”,以至于在孩子那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在自己过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无雪的冬天的两相比照中,写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化与缺失,而还内含了对“大气污染”、“地球变暖”等生态失衡现象的忧思与忧虑。与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闻雷又遇冰雹》一文。这篇文章由隆冬时分的先是高温天气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突然黑暗,混沌一片,雷声大作,风雨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撼窗”,描绘了江南天气日见特别的另一种表现。有意味的是,在结尾处写道,“倾听惊雷,倾听冰雹,倾听暴雨,倾听大风,其实也是倾听大自然的教训。”话语不温不火,个中自含深意。还有《鱼之忧乐》,写因人们的过度捕捞而使灵河的“将军鱼”几近“灭亡”;《不见大雁》写因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大雁绝迹从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为历史的记忆。在这些篇什里,由天气、景致与物种的变异与消逝,就生存环境的现实危机发出了一声声叹息,也就维护环境的时不我待发出了一声声呼吁。另有一些篇什,则是由来忆往,抚今追昔,在一种现场的胜景游历与超然的精神游览的相互连结之中,慨叹文明的流失与文化的退隐。《圆满的西安》的写作,系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发。对于西安,他怀着美妙向往乘兴而来,然而,没有王维诗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种景致,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狭窄的河床”和“暴露着的石子滩”;而“灞柳风雪”不仅毫无踪影,压根就“找不到古灞桥”。最终,只好与古都西安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黯然伤别”。《古城墙闲逛》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墙带来的骄傲,说到北京因拆除了城墙留下的圆满,尔后又说到台州府城临海的古城门的被拆除、古城墙的被改建,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热”,历数了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惋惜”的古建筑拆除,临了一句“如何看待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喟,诘问中不无愤懑,简洁中透着肤浅。是远足旅行的爱好者,更是赏鉴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笔下,古代文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近代文明也在种种名目的蚕食之下岌岌可危。现代闻名散文家陆蠡在天台平桥镇的故居,因无人把它当回事,已日益“颓败”(《陆蠡故居》);闻名文学家朱自清在台州中学的故居——“佩弦楼”,经受了一番“拆与不拆”的争辩后,“究竟还是拆了”(《台州中学的“佩弦楼”》)。在叙述这些大事时,没有太多的谈论和直接的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