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节知识 老师为什么叫“老”师 中国人重师、敬师,可是,我们无比熟悉的老师这个词,从何而来呢?古代教书,有公立学校吗?老师们又有没有现在所谓的编制呢? 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我来一趟老师文化穿越之旅吧! 最尊贵的老师:太傅 世界上,地位最尊贵的老师,便是未来帝王的老师。古代,帮助国君教导太子的人,一般叫做太傅。 为什么叫"太傅"呢? "傅"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相也",意思是辅助、辅佐的意思。除此之外,也用作教导、教育,是动词。或者用为名词,指帝王或者帝王与诸侯之子的老师。 为什么在"傅"前加"太"?有人认为,因为"太"在古代是"大"的意思,也有身份高或者辈分高的含义。因此古代很多重要的官职,都有"太"字,比如太保、太宰、太师等。 古代人给老师的礼物:束脩(xiū) 古代人讲究尊师重道,在拜见老师时,假如经济条件允许,都会带上"束脩"礼,聊表心意。那束脩究竟是什么呢? "脩"是干肉的意思,"束脩"便是一束干肉(一束是 10 条的意思)。 古代人只拿肉来做礼物吗? 当然不是。束脩是一种代称。唐代施行束脩之礼,对学费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须送绢三匹,四门学送绢两匹,律学、书学、算学送绢一匹。 古代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太学与书院 像现在一样,古代也是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 古代公立学校里,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太学"是古代高等教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为什么是"太"呢?因为"太"在古代多与"大"相通,有极大的意思。为了国家的长足进展,为了完成人才的储备,除了实行推举人才,或者进行科举这样的"国考",进行人才筛选之外,当权者也要考虑教育的重要性,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汉武帝时,董仲舒就建议设立太学,认为太学关乎贤士的培育,是教化的本源,所以要兴建太学,来培育天下人才。在东汉的时候,太学生有三万人之多。在那时,这已经是极多的奇迹了。 书院一般是古代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教育机构。萌芽于唐朝,兴起于宋朝,会藏书、修书、著书、刻书、教书,既搞学术讨论,也做教育。中国四大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老师,是很老的老师? 人们尊称他人为老师,老师,难道是很老很老的老师吗?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古代的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要传播圣贤之道。 "老"在古代指 50 至 70 岁高龄,也常用语对一些官僚的尊称。"老师"在以前指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