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杜秀莲《童年的发觉》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人第二单元的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布满童趣,贴近同学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同学在课堂上自学时肯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同学。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同学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开头便由同学依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题的板书,引发同学的思索;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的发觉过程中能发觉什么?②对的遭受你有何想法?同学便开头分四小组读、议。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很多让人欣喜的东西,像对课文最终一句“世界上重大的创造与发觉,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除和迫害的风险”的理解时有人认为这第2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是的自嘲;姚秋生则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受。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辩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同学的一些感悟似乎都程式化,所说的都与教学参考差不离,好像与我想要的有肯定的距离。我想要的应当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同学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同学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当学会在课堂上“查找冲突”、“挑起冲突”。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索问题:给同学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老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同学的争论更深化,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同学进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究。教学反第3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