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说来惭愧,以前读苏霍姆林斯基多是急功近利,什么时候需要他的理论来增加自己的文章或言语的重量,就找一些相应的句子来读,对他始终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断章取义。今日再一次走进《给老师的建议》,静心而读就不难发觉,尽管今日的训练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月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信任孩子、敬重孩子,专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日的训练工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准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老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老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就说第一节吧,大师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班级就会消失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同学,而到二、三班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同学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月存在,就第2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削减。说起这里面的缘由,老师大都归结为同学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协作,而不是乐观地从自己身上找缘由。那么造成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原因。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训练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当说,这条训练原则,对每一个从事训练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方案时也常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同学。而在实际的训练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需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同学制造能发挥他们自身力量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气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胜利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很简单的。它不仅需要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肯定的训练技巧,把握肯定的训练艺术,就像苏大师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老师的数学课。可看看我们,做到这一点了吗?不同类型的同学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卷子。即使做错后训练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么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老师不停地埋怨他的课堂上同学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训练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同学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再说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的确没有老师不埋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每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应付各种检查,成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成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老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第4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情。假如你还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训练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学问,成为你所具备的学问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同学活中你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就不会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读了这本书,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学无止境。老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真正适应我们的训练,才能教给同学最鲜活的东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