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的资料大全 【篇一】清明节手抄报的资料大全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讥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篇二】清明节手抄报的资料大全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实行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后世帝王从这种培育孝子的法门,悟出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