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方案一、培育目标 本计划旨在培育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进展需要的高质量的电子工程技术人才。本计划培育的本科毕业生知识宽厚、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电子装置、电子系统制造、测试、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能力,具有参加电子产品、电子装置和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具有参加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电子工程师知识、能力、素养的基本要求。二、基本要求 参加本计划的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检测、采集、传输、变换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2. 掌握电子学、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具有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电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 具有参加电子产品、电子装置和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5. 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7.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8. 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9.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三、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子测量、数字信号处理、电力电子技术、现代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 技术及应用、DSP 技术及应用等。五、主要实践环节 金工实习、电子工程认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项目设计、毕业设计。六、学制与学位学 制: 4 年 学分要求: 学业学分 178 学分,第二课堂不低于 8 学分。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七、培育模式 本计划实行“3+1”的培育模式,即在校学习 3 年,在企业学习 1 年。八、学时与学分1. 课程体系学时与学分课程平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占课程体系学分比例(%)公共基础课平台必修672/4022.47选修128/8 4.49学科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