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廉颇蔺相如读后感廉颇蔺相如读后感(一)文/陈少乐人们都知道,“徒以口舌为劳”这句话的本意是表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极其不服,但人们很少想到,这句话简单误导很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看文章时也简单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廉颇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蔺相如的口才,没有看到蔺相如的机灵与英勇。于是,我们为了驳斥这句话,就会去强调蔺相如的机灵与英勇,甚至刻意引导同学去关注这一点,反而忽视了蔺相如的口才。实则,在我看来蔺相如应当是集机灵与英勇于一身的,而这一点又恰恰集中体现在他的“口舌”之上。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我们的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不仅仅表现了蔺相如机灵、英勇、以国为先的这一形象层面上的特点,实际上还突出了蔺相如非凡的口头表达力量,即文中廉颇所说的“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马迁还充分确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第2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重大作用。一、口舌第一功解缪贤之困缪贤的举荐对于蔺相如的出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从文章中缪贤对蔺相如的介绍,我们能看出的这样一点令我们思索的东西:假如蔺相如没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个一般的门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缪贤言听计从呢?而当时蔺相如的建议可是足以打算缪贤生死的,算是一招险棋,而缪贤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在我看来,不能不说是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处已经可崭露头角,蔺相如还没有出场,司马迁就通过旁人之语间接地表现其口才,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结果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才救了缪贤一命,缪贤因此把他举荐给赵王。因为在缪贤心目中,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劝服自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士气与才智,在此时,国难当头之际,蔺相如应能,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这是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这一“口舌之劳”挽救了主子的声誉与生命,也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础!第3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事实也证明,缪贤果真没有看错人,蔺相如只用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赵王的顾虑,其坚决的魄力无人能比。即使是“以士气著名于诸侯”的廉颇,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见绌,蔺相如一开场就把全部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蔺相如最精彩的表现还是在秦国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马迁除了描写蔺相如的机灵、英勇之外,实则更是着重刻画了他的“口舌”力度。二、口舌第二功完璧归赵以和氏璧为焦点的秦赵之争,从表面上看是政治谈判,实际上是政治斗争。在秦强赵弱的大环境下,等待蔺相如的是一个被动的语言环境。蔺相如虽是使臣身份,但是却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敬重。高傲的秦王竟然在一般的宫殿召见他,公开表明对赵国的极度蔑视。在这样的场合,语言的选择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既要精确,又必需得体;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行破坏两国邦交!语言精确、得体,在一般语境中好像无关紧要,然而蔺相如当时所处的“语境”却极其特别且简单。秦赵两国表面上看是友好国家,实第4页共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际上是暗中相争,是化敌为友还是化友为敌可能只在一念之间。此时的言辞必需精确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现实状况是蔺相如根本没有过多时间来反复考量,认真斟酌,难度之大,由此可见。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环境来刻画蔺相如的,使他的机灵、英勇与口才在这样一个特别场合里融为一体,迸发出刺眼的光线。例如,当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立即设法夺回璧,然后“持璧却立”与秦王据理力争。相如先列举事实,用赵王送璧的虔诚反衬出秦王迎璧的无礼。语言既精确又有力气。慷慨陈词中,还不忘插入一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极大的满意了秦王的虚荣心。使得秦王先是面对证据确凿的事实,而后又面对蔺相如刻意为之设定“大王”所应具备的行为要求,即使有怒也无法说出,甚至还得一再向相如赔礼。而当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蔺相如并不为其所动,反而要求秦国必需先进行隆重的迎璧仪式、方显诚意。明知这是缓兵之计,但秦王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蔺相如的要求从情理上看,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