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东方主义在林语堂诗词翻译中的体现王爱玲摘 要:自我东方主义指的是有着东方文化身份的学者,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及其对东方的认知来审视和描述东方,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定位自我和他者。钟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国学大师林语堂,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教育背景所形成的文化观的矛盾统一在他大量的中诗英译中都得以凸显。本文试图从林语堂的诗词英译中讨论他的自我东方主义的表现。关键词:林语堂;自我东方主义;诗词一、自我东方主义所谓自我东方主义是在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和延伸出来的,重点关注的是一些有着东方文化身份的学者,从西方文化的视角及其对东方的认知来审视和描述东方,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定位自我和他人,借助于跨文化文学创作来描述自我,并且这种描述通常与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与印象相一致,也就与西方口味形成了“共谋”的关系。众多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东方学者,同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即本源的东方文化和身处的西方文化,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因为他们对本源的东方文化怀有不可割舍和无法完全背离的情感,同时,他们在自己无法在西方语境下取得平等话语权的清醒认知下,又不得不依附于并试图迎合西方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部分话语权。二、林语堂及其诗词翻译观林语堂就是杰出的国学大师,在同时代的众多学者中,他对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喜好和关注是最为突出的。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的古典诗词是林语堂的一生挚爱,也是他的国学讨论和东学西渐的最核心部分。他不仅潜心学习和积极创作具有鲜亮个人特点的诗学理论和观念,还一直将古典诗词的英译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之中。林语堂生长在中国,却有在美国生活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在美生活期间,他的大量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都是以西方读者为目标读者,以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精髓以及价值体系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所以,要想在异域文化下得以生存并获得话语权,林语堂就要获得居住地的主流文化的认同,这也就直接导致他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中所体现的自我东方主义了。林语堂一生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但是他却从美学角度出发得出“诗不可译”的结论,当然,这里林氏的“诗不可译”并非指诗词无法英译,而是指译文与原诗词不可能在意义和形式上达到绝对的一致。因此,他认为在具体的诗词翻译实践中,只能侧重诗词的某一方面,这也由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理念以及读者群体等各种因素而决定。三、林语堂诗词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