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背景世界经济背景如果我们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世界经济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也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是世界经济中一个结构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特别加剧了初始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竞争。这种情况使初始产品严重过剩,因此不断地压低价格,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另外,加工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周期也越来越短,这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以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国际经济是以最为激烈的竞争形式出现的。加工工业经济内部生产与就业脱钩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中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小;在非制造业方面,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竞争领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竞争加剧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资本流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世界上一切参与竞争的资本主要看其实力的大小,而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科技含量和资本量。一句话,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从实际性向象征性发展。这说明了竞争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将会比资本量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重要。 德鲁克说,不管是什么原因,资本流动与商品和劳务贸易已造成了一种基本的变化,在世界经济中,货物与劳务的“实际”经济及货币信贷与资本“象征”经济已不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事实上,它们离得越来越远。而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德鲁克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的动力已经决定性地转向世界经济。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整个世界格局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前夕,许多矛盾在不断酝酿着、积聚着。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不断地碰撞、交融、渗透。由于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不同,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的差异,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的西化,强调个性将是人类社会的主流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新教伦理、自由意志伦理和市场伦理为最基本的基石的,这是从人的价值观出发来规定了人的基本行为,主要是强调人的本性,即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作为社会基本的生活单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紧接着就会在追求个性心理需求方面要求得到满足,这样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在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