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卜林《丛林之书》中解读翻译技巧【摘要】罗德亚德·吉卜林是英国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囊括了长、短篇小说、诗歌、游记儿童文学等等。其中短篇小说的成就又是最大的。其中在狼群中长大的印度少年莫戈立为主人公的一组丛林动物故事,更是他创作的巅峰之作。吉卜林的《丛林之书》,已经在全世界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因此本文研究了吉卜林《丛林之书》的翻译技巧。【关键词】吉卜林;《丛林之书》;翻译吉卜林在《在丛林里》讲述了莫戈立故事。莫格里是一位印度樵夫的儿子。当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有一次父母带着他上山,途中遭到了老虎谢尔汗的攻击,父母逃散,而他则无意中爬到了狼穴,成为母狼心爱的幼子之一后来就长成一个聪明又威猛的少年。他的朋友中既有有善良沉稳的狼妈妈,忠心不二的狼兄弟们,又有老谋深算的黑豹巴希拉,诚实憨厚的老熊巴卢,以及刚正不阿的狼群头领阿克拉等等。它们时时守护在莫格里身边,教他生存的本领和与动物相处之道,要在丛林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恪守的“丛林法则”。一、理解吉卜林的内心世界翻译者应理解吉卜林的内心世界我们知道,吉卜林出生在印度孟买,少时童仆环绕,欢乐无限,对印度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但在六岁时他被送回英国受教育,寄养在一个退休的海军军官家里,受到虐待,精神上受到不少刺激。他后来在短篇小说《咩咩黑羊》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情形。那种孤独和被弃感与《丛林之书》中莫格里的孤独如出一辙。吉卜林的这种焦虑和无归属感在他长大成人后并没有消退。他 17岁回到印度,供职于拉合尔的《军民报》。年轻的他渴望被当地白人圈子接纳,但并不成功。他乐于游逛当地的大街小巷,结果那些高傲而守旧的当地白人认为他爱与印度人在一起。结婚后吉卜林定居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布拉特布罗镇,曾有过几年快乐时光,但不久又与内弟闹翻,被迫离开美国回英国。临行前吉卜林对来访的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我想居住,孟买和布拉特布罗。但这两个地方我都无法住下去。此后吉卜林在各国居住过,但都没有找到家的感觉,在美国与内弟闹翻,被迫离开;在南非也看不惯当地英国人的表现;最终他在英国苏塞克斯乡下定居。他很喜欢那里的秀丽景色,但在给友人的信中却宣称英国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外国土地”。在这里“外国”一词耐人寻味。它意味着吉卜林心底的故乡仍然是印度。但白人优越的种族主义观念又不允许他正视自己对印度的爱。于是这种焦虑和无归属感便一直伴随着吉卜林,使他到处游荡。他的笔下多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