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识字教学对当前语文识字教学的启示 中华民族的母语是汉语,语言文字是汉字。我们的民族语言和文字都有着非凡魅力。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这样盛赞我们的汉字:“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一首优美的诗。”①同时,因为有“言语活动是人的类属性的集中体现,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言语活动,是对真、善、美的探求,是在哲学、人学与科学层面上的精神遨游,是言语生命的自由、自觉自为的呈现。”②因而,掌握自己的民族语言,其实就是学会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将自己融入本民族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又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是人的精神家园。”③因为语言文字承担了这样一些功用,所以我们就必须通过母语教育来实现继承名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宣扬民族品行,捍卫民族尊严,展现民族风貌,体现出本民族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特别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也是世界上少数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之一。中国人使用汉字、汉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汉语言生动形象的造字机制,以及几千年不间断使用所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它从不同侧面展示的观念心态和悠远记忆,正是我们这一语言文字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因而这也决定了我们中国必定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写到:“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1~2 年级的教学重点。”并规定了在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 个,其中 800—1000 个会写。这一安排,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多认识一些汉字,迅速扫除读写障碍,尽快进入阅读和习作。 我们汉字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就是从西周说起,距今也已有近 3000 年了。而且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历来都把识字教学作为突破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启蒙教材来看最早的是西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的《史籀篇》(近人认为“籀”是诵读的意思,取首句“太史籀书”中的字名篇,东周时期秦人作),原为十五篇,今存《说文》中所引“史篇”及所录“籀文”223 字。其书四字一句、两句一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