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数学既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进展学生智力,培育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育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别功能。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制造性思维、进展智力、培育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 中学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普遍缺乏主动性与制造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老师存有依赖心理,一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二是期望老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以便模仿硬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二)解题态度马虎,急于求成。1、未弄清题意,未仔细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2、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3、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纳多层次的抽象、概括、推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4、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三)习惯性思维继续深化与增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老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根据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进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四)重视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解决数学问题时,同学间的相互沟通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制造性讨论。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五)缺乏自信力,学习兴趣不强。这是大多数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在学习方面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归因、归因错误和归因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