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究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2、通过学习,初步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进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难点:苏联解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唯一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现在,俄罗斯联邦可以说已经成为苏联庞大遗产的最大的继承者。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逝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逝世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1953 年 9 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巩固了他在苏联党政的领导人地位,这也为他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制造了条件。2、改革经过及其内容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也正是通过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这两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绩,使得苏联模式的制造者再也看不到它的弊端了,战后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也就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进展需要了。1953 年 3 月,斯大林逝世为在理论上打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提供了机遇。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经济、政治领域:首先,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其次,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鉴于以往国家对农民的强制征粮机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的长期不振,赫鲁晓夫在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实行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措施。第三,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这些措施实际上又使工业管理体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3、改革的效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有没有取得成效呢?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