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 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猎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开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养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制定了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学会用尺子画角。 (二)能力方面:培育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进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制造意识。 (三)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育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实行了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四、教学过程: (一),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