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有效性方式的开发与讨论课题讨论方案课题组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随着课改的深化,一大批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自主学习模式”、“三自一导”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等等。观其核心都是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主题——为了每一位学生进展,提倡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 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进而广阔老师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通过对话与沟通,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参加的教学环境,把课堂改造成为师生对话、沟通、探究的平台。“师生互动”也因此成为课改中的一个高频名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课程改革中,广阔老师也关注到了“师生互动”,但是尝试越多困惑越多,我们的互动往往存在于形式与表面,不能使“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纵观改革中,我们的认为思品课的师生互动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互动过于随意。老师对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的内容、互动的目的、互动的时机、互动的过程没有仔细的设想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改为高密度的提问与回答,致使师生互动不能深化。其二:互动过于表面。师生互动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年长的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年轻老师面对课堂中的互动不知所措,最终导致我们的“师生互动”只在公开课、优质课中成为一种作秀的工具,只求形式,不讲实效,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其三:互动过于单一。师生互动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互动一般只局限于师生的问答,形式太过单一,枯燥无味,没有实际考虑学生的需求。其四:互动过于盲目。由于教改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的高度关注,使得老师过分强调“师生互动”,不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实际情况,硬性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介于教学过程的中的尝试与反思我们总结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思品老师自身,缺乏相关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师生互动”的问题没有有效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所需,使得互动没有发挥其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思想品德课特别的中考考试和计分形式,使我们的学科在学生中长期不受重视,学科地位较低,致使缺乏学生的配合与参加,“师生互动”有效性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