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景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纳‘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制造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1、借助趣味性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老师通过演示创设如下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栓在木桩上,羊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给调动起来,老师乘机引导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纷纷提出问题:羊最多能走多远?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多少草?是什么形状?等等。学生从观察到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现实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后去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2、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操作是小学生猎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载体。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活动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加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进展。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分为两组,计算 1/2,2/4,3/6 这三组算式,并预设: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请学生进行验证后沟通。这一过程我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的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诱”使学生觉察问题。这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要求展示自己的认识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老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经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得到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