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给“成功体验”增加含金量生:话不能这么说。因为个位上是 3、6、9 的数有时也是3的倍数,所以只能说个位上是 3、6、9 的数不一定是 3 的倍数。 师:你的发言非常严密,真了不起! 师:那么,3 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请大家再找出几个 3的倍数,并把它们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看看所得的和有什么特点。 学生各自按要求找数、计算。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找出的是 17、33、78,算出的和分别是 9、6、15。 生 2 : 我 找 出 的 数 是 45 、 66 、 99 , 算 出 的 和 分 别 是9、12、18。 …… 师:那么算出的和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纷纷交头接耳,但没有人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算出的和都是 3 的倍数吗? 短暂的沉默后,有学生迟疑地站起来:是的,都是 3 的倍数。 师: 3 的倍数的特征就是,它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 3 的倍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课程目标中强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一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不要过于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一味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制造困难与障碍,以免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提供具有适当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克服困难猎取成功的过程,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应努力在上述两个方面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学生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上述教学片段中,老师给学生制造了很多成功的机会,如从 1~100 各数中圈出 3 的倍数;发现个位上是 3、6、9 的数不一定是 3的倍数;把 3 的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得到的和也一定是 3的倍数,等等。然而,联系整个教学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上述所谓的成功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事实上,就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这一数学问题而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失时机地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只关注讨论对象个位上的数,想到可以把讨论对象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而这一点恰恰被老师一笔带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丧失了“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机会,反而会将所谓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也就是能否被老师叫到)或其他各种偶然的因素。 那么,应该如何恰当把握问题的挑战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深化分析相关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