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创新思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师必须制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就“激兴趣、设情景、引导学生参加知识形成的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猜想;质疑;求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25)-12-0033-01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养教育的核心,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创新思维融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抓心理,激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培育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制造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老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同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打破常规,鼓舞创新。要鼓舞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别出心裁。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老师要满腔热情地鼓舞学生提出不同的、新的问题,大胆质疑。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育了创新的兴趣。 二、设问题情景,迸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信息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老师提供“挖一条长 165 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 6 米,乙队每天向前挖 5 米。”三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挖通这条隧道需几天? 2.由甲队单独挖,需几天能挖通? 3.由乙队单独挖,需几天能挖通? 4.甲队每天比乙队多挖多少米? 5.乙队每天比甲队少挖多少米? 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