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让课堂因提问而精彩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会回答问题更要善于发问。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制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型因材施教进行精心的设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提问的欲望。如,我曾经听过一节课,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师:今日我们一起学习《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想学到哪些知识?(课堂一下陷入了僵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老师是什么意思,因为平常的课总是老师讲,学生无条件的接受,对于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没有说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满足学生学的欲望。但老师接着说:今日大家想学什么我就教什么,大家可以随便提,但条件只有一个必须是与折线统计图有过的。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被彻底的打开了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生 1:什么样的图是折现统计图?生 2:折线统计图怎么画?生 3:折线统计图能做什么?生 4: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吗?生 5:折线统计图与条形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生 6:折线统计图的数据怎么表示?生 7:、、、、、、、、、、、、(老师将学生所提问题逐一板书在黑板上)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先解决哪一个呢?该怎么解决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分组完成自己所选的问题)(学生自学完成)各组汇报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汇报情况,老师及时提问:对于各组汇报的知识点,谁还疑问或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纷纷参加其中,展开的激烈的沟通和讨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只起到了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将课堂的主阵地完全交予了学生,不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老师将“问”和“答”的机会全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问可提。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因为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中求知正是数学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