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4课时 自然灾害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4课时 自然灾害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_第1页
1/9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4课时 自然灾害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_第2页
2/9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4课时 自然灾害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_第3页
3/9
第 34 课时 自然灾害(1)① 是□ 火山喷发 ,与其成因相同的自然灾害是□ 地震 。(2)② 是□ 滑坡 ,与其成因最相似的自然灾害是□ 泥石流 。(3)③ 是□ 干旱 。(4)④ 是□ 洪水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降水量大 。(5)主要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和□ 气象 灾害等,图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有□ ①② ,属于气象灾害的有□ ③④ 。(6)自然灾害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 生产 、生活设施;造成居民生命、□ 财产 的损失。考点 气象与水文灾害 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完成(1)~(3)题。(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1施。(3)写出图中三个干旱高发区。应对干旱应采取哪些工程措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据图可知,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 东 南向西北减少。(2)列举生活中的“堵”和“疏”。“堵”主要指□ 截流或防泄 ;“疏”主要指□ 引洪 。(3)由图乙可知,干旱高值区包括□ 华北 、□西南、□ 华南 三个地区。(1)雨涝形成的地形条件:□ 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气象因素:□ 大雨、暴雨、持续阴雨 。(2)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3)防御干旱的工程措施从□ 合理开采地下 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等方面分析。答案 (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堵”:在干支流的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止洪水外泄。“疏”: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的泄洪能力;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分洪、减洪。(3)华北(华北平原)地区、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华南地区。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1.气象灾害22.洪涝灾害(1)洪涝形成原因(注意区别洪涝与洪灾的原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34课时 自然灾害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