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特点,举例说明。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a.体积小,面积大:典型的菌株体积仅 1μm3 左右,比面积却有6ⅹ104 b.吸收多,转化快:发酵乳糖的细菌 1 小时可分解其自重1000-10000 倍的乳糖 c.生长旺,繁殖快:大肠杆菌每分裂 1 次时间为 12.5-20.0 分中,每昼分裂 72 次,后代 4722366500 亿万个。 d.适应强,易变异:某些硫细菌可在 250℃甚至 300℃高温下生存。 e.分布广,种类多:人体肠道中聚居着 100-400 种不同微生物,个数大于 100 万亿。试述 G+菌和 G-菌细胞壁的特点,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重要意义?2、 试述 G+菌和 G-菌细胞壁的特点,并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理及重要意义? G-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 G+菌薄,层次较多,肽聚糖层很薄〔仅 2-3nm〕,故机械强度较 G+菌弱。 机理: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而 G-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较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菌呈红色,而 G+菌仍为紫色。 意义:通过这一染色过程,可把几乎所有细菌分为 G+和 G-两类,是别离鉴定菌种的重要指标。同时证明了 G+和 G-主要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正由于这一物理特性的不同才决定了最终染色反响的不同试比拟 G+和 G-在一系列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3、 试比拟 G+和 G-在一系列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比拟工程 G+细菌 G-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响 能阻留结晶紫而染成紫色 可经脱色而复染成红色肽聚糖 厚,层次多 薄,一般单层磷壁酸 多数含有 无外膜 无 有脂多糖〔LPS〕 无 有类脂和脂蛋白含量 低〔仅抗酸性细菌含有类脂〕 高鞭毛结构 基体上着生两个环 基体上着生 4 个环产毒素 以外毒素为主 以内毒素为主对机械力的抗性 强 弱细胞壁抗溶菌酶 弱 强对青霉素和磺胺 敏感 不敏感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 不敏感 敏感碱性染料的抑菌作用 强 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