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提示:高考后学生更需要心理关怀高考的结束,不是关爱考生的结束。对考生来说,高考的结束也不是整个人生的定型。 毕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受,而不是人生的全部。高考是一段人生的结束,同样是另外一段人生的开始。不一样的人生,确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高考的结果,关乎考生个人的前途命运,好像牵动家有考生的家庭的美好指数。这时,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期盼中伴有煎熬,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常态。 高考过后考生极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多年的寒窗苦读,让许多考生心理上长期处于紧急状态。高考结束了,高度紧急后突然放松,这种巨大的差异难免会产生极端的心情,要么极端倦怠,要么烦躁、焦虑、心情低落,要么极端放纵,甚至消极厌世。有的学生在高考过后,用一种补偿的心理狂欢,比方上网、看电视遗忘了必要的安全和规律的生活。这种"考后困扰症'让一些考生的生活进入了新的"黑暗时代',不断地咀嚼自己失败和苦痛的心情体验,由此会产生自卑、麻木、失落、内疚等心理。而苦恼的,还不仅仅属于考生,还有他们的亲人。这一切,不仅会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产生惨痛结果。高考后,会有个别考生以青春、秀丽、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祭奠高考。写到这里好像有些沉重。我们期盼,在"后高考时期',我们同样能带给考生温和与关爱,对考生进行考后心理疏导。 高考过后,考生主要出现四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自责倾向。这种学生往往因为感到考得不理想而有剧烈的后悔心情。对考试过程中的失误,对几年来学习过程的自我否认,都会让一些考生产生消极心情或行为,甚至会有自虐冲动。 悲观无望。觉得自己考得不满意,没有到达预期水准,以为不能上理想学校,从而有明显的挫折感,导致心情低落、沮丧郁闷。 焦虑紧急。为数不少的学生会有持续的焦虑感产生。因为对考试结果的担忧,使得部分考生心情难以稳定,会感到明显的烦躁担心。 茫然无聊。有的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因为失去了具体目标或动力,会感到不知所措,生活没节奏,找不到方向,先是无所事事、成天昏睡,而后会有查找刺激或发泄的冲动产生。 高考过后,考生首先考虑到的是四周环境对自己的期盼是否平衡,因此建议学生能以其他方面的胜利〔例如学得某种专长〕补偿高考失败造成的苦痛;把不良心情导向主动方面,化解心理矛盾,获得心理平衡。 高考过后家长的表现很重要。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期盼全部施加在孩子身上,要延续高考前对孩子的关爱,把最好和最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