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控股权与战略投资者转型经济银行改革的经验一、东欧和俄罗斯银行改革历程 作为前方案经济阵营的成员,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在市场化的银行改革前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情况。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打破单一的银行结构,这些国家将中央银行别离出来,并建立了专业银行制度,即由国家储蓄银行为居民提供存款和工商业贷款效劳,外贸银行提供货币汇兑效劳,农业银行为农业部门提供短期融资,建设银行为根底设施等长期投资提供资本。但专业银行制度建立后,银行业仍然是国家高度垄断,单一的国有企业客户为银行制造了巨额不良贷款。因此,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迅速市场化的过程中,对银行部门的改革也成为转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剥离坏账 这些国家在实施银行私有化改革前,银行部门的坏账已非常严重。根据 Thorne 的估量,波兰、捷克和匈牙利这三个国家的不良贷款率超过 50%。因此,剥离坏账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改革的第一步,虽然这些国家在早期“休克〞式改革中的恶性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坏账的规模,但国家仍需实行措施化解坏账。 在捷克,其最大的银行 Komercni Bank 的贷款占这个国家所有贷款的 3/4,政府只好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来解决其巨额不良贷款问题,1991 年该银行将约 1100 亿捷克克朗(约合 38 亿-40 亿美元)的资产剥离给政府,并将 790 亿捷克克朗的循环贷款和相应负债转让给新成立的联合银行,同时国家财产基金(National Property Fund,NPF)建立了、一个 222 亿克朗的减债基金,Komercni Bank 的国企客户因此减少 151 亿克朗负债;、另外该银行获得 NPF 的 7.8亿克朗的资本补充。通过这些措施.Komercni Bank 的财务状况大为改善,其资产减少超过 1/3,资本提高了 17%。 匈牙利 1991 年由政府为三家主要国有银行 50%的不良贷款提供担保。1992 年启动贷款合并方案,通过匈牙利开发投资公司以政府债券替换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其中,布达佩斯银行获得了 50 亿福林的额度,使其资本资产比率得以由负值变为 0。随后贷款合并方案得以扩展.银行部门获得 800 亿福林的补充资本,其中布达佩斯银行又获得了 50 亿福林,使其资本资产比率提高到 4%。 波兰的不良贷款问题因其“休克疗法〞期间的通货膨胀有所缓解,但新增不良贷款使情况同样不容乐观,1992 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为 26%。在正式确定实施企业重组和银行私有化方案后,政府决定先通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