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互联网+教育” 促进教育平衡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郭诗锦)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教育”这一模式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线下帮扶虽然能帮乡村学校带来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但毕竟还要受时间、路途等条件限制。此时,“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教育信息化用技术赋能课堂内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媒介,一块屏幕背后所覆盖的学生甚至可能成千上万,借助宽带网络,不同地区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来自名校的优质资源,也有助于提高老师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日前,“授渔计划·双师课堂”公益助学项目落地河北威县。双师课堂是互联网教育中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即一名名师在一间教室授课,另外一名辅导老师在另一间教室中管理教学现场。通过双师课堂,一名名师可以同时对多间教室中的学生授课。“授渔计划·双师课堂”“项目通过互联网+教育+公益”的远程互动学习模式,将“内部造血”和“外部输血”有机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乡村学校的学生接受优质和公平的教育。 “‘双师课堂’的引入对振兴乡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副县长王炳明认为,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力加强乡村老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内部挖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本地优秀乡村老师能够服务更多教学点,将内部师资力量盘活;另一方面,还要‘外部借力’,将外部优质教学资源引进来,让老师和学生都能享受到来自教育发达地区优秀老师的实时互动授课。 王炳明介绍,近年来,威县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乡村学校硬件条件大幅改善,下一步将致力于老师队伍建设,努力解决乡村老师这个“短板难题”。 教育部 2025 年 4 月印发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育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究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近年来,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在线化、智能化、生态化正在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最终落脚点是教育。中国教育科学讨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