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学校体育竞赛的弊端与改革初探】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5 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养教育和培育德智体美全面进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可见,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竞赛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初中学校体育竞赛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素养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竞赛存在着种种弊端。 一、学校体育竞赛的弊端 (1)有的学校的体育竞赛项目少、内容简单,而且还有越来越少、越来越简的倾向,难以达到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计划以及素养教育等思想的深化。现在初中学校体育竞赛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为一学年进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并且竞赛的内容多少年来都停留在几个固定的项目上。当今学校体育竞赛项目多选择为田径、广播操、排球、拔河、毽球等。另外,少数学校开运动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验收,并且由于受时间、安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运动会上只有径赛项目和跳高、跳远等为数不多的田赛项目,参赛学生少,场面冷清,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远没有排运动会入场式方队高。这样的运动会,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很难达到《课标》对学校体育竞赛的要求。 (2)初中学校体育竞赛在内容上安排不合理,违反了体育普及性的特点。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体育竞赛竞技性过强,难以达到健身性,也难以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学校所组织的体育竞赛应该是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而绝大多数学校举办的竞赛从内容到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范围,跑、跳、投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很难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不少项目成了个别平常参加训练的尖子运动员的表演赛。所以,学生参赛的热情不高,不少学生只是到了运动会前一段时间,为了班级的荣誉,临阵磨枪。在运动会上,我们看到,运动员很少,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场面空旷而冷清。这样的运动会怎么能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呢?学校体育工作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学校举办竞赛的目的是培育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因此,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上,也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迎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体育活动更常常、更深化、更广泛地开展,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