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学随笔: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与培育学生的量感 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与培育学生的量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融合,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本文通过教学个案,突出显现了在课堂教学上应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开拓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进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对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 (一)“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培育的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老师常常会让学生准备一些学具,让学生自己拼各种不同的图形,这样可以使他们很容易的在自己动手过程中理解各图形的构造、原理及意义等等。就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原理时,老师先是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然后又让学生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学生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上面的案例可以体会出,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实质,就要使学生能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知道几何图形的理解与把握,只有在操作与实际活动的探究中去进行建构,才能让学生能体会到空间既要有活动,也需要有思考,也才能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动态表象能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培育其思维能力 学习“空间与图形”能够培育学生推理、推断的能力,同时还能发掘出图形中所蕴含的各种公式、原理以及所包含的各图形之间的联系。根据皮亚杰的讨论,动态表象是学生数理——逻辑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表象只能产生物理实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更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几何动态是几何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讨论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先是让学生用图形纸片讨论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