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评课稿《认识负数》.doc 1、 数学评课稿《认识负数》 听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我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而叹服。这节课没有用任何多媒体帮助教学手段,只靠一根粉笔,几幅学生自我绘制的图,就形象的理解了负数的具体含义,到达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真正的生态课。课堂上,张老师直接揭示课题:“今日我们学习负数,你在哪儿见过负数?”学生说出:温度计、电梯、海拔、玩游戏时完成得分是负数;还有一名学生说到透支卡里有,张老师紧之后追问:“假如我的透支卡里是负数,说明我的财宝状况怎样?”让学生初步体会负数表示的含义。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写负数,学生写了—1 层、—5℃、—185 米,当写到—50 元时,张老师对学生说: 2、“够了,刚刚这位学生想给我写—5000 元呢。”学生偷笑,同时对负数的大小有了必需的感知。 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讨论负数的阶段。张老师就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讨论对象,让小组商量它们的具体含义,在商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商量的结果画下来。值得我学习的是张老师对详情的把握,他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商量,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生到黑板前面讲解时,他也指导学生侧过身,不要挡黑板,回答完请站在一边看有没有提问,再沟通。这种要求训练了学生们回答下列问题的好习惯,并激发起其他学生进取思辨的看法。 学生依据自我的理解在黑板上示范画了—1 层、—5℃、—185 米、—50 元。围绕着这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 3、之间展开了进取的商量,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画的图,力求更好的表示出这几个负数的实际含义。张老师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数学上把地面叫“0”,生在指导下在 1 层和—1 层之间画上了 0 分界线。老师适时提问:—4 层比—1 层高了还是低了?在其它几幅图中,张老师也同样留意引导学生找到“0”。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 0 为界,具有必需的相对性;正数比 0 大,负数比 0 小,自然也理解了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还有一个环节设计的相当奇异。当学生自认为对负数有了必需了解时,张老师出示了体育老师体检中为儿子测量的 4、身高数据:—2 厘米。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商量: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