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替换类题型在很多阅读理解的篇章中,出题人常常会问:(1)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被替换成另外一个行不行?(2)某句话替换成另外一句话行不行?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肯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这后半句话才是重点。在很多阅读理解的题型中,基本上出现被替换的就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替换。为什么不能被替换?要怎么回答才能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答在点子上呢?① 某动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因为某动词准确、生动、具体的写出了……,替换之后表达的意思差了很远。② 某形容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因为某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的特点,替换之后就变成了……。③ 某副词能不能被替换?为什么?答:不能被替换。因为该副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程度/范围……),替换之后就变成了……,与原文事实不符。简单地总结׃)1(不行;(2)用“原文词”什么意思/好处;换了则什么意思/坏处;(3)因此不行。老师的腰围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女老师四十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那些没被点到名的学生着急了,有的站起来,有的跳着脚,有的甚至爬到凳子上,高举着手,“老师,快叫我快叫我!”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来或侧身看着这个瘦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遍,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 厘米。”“不错,他量得很仔细,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量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小女孩已开始往老师跟前跑了。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 11 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 厘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