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追问”的三要素浅谈语文教学中“追问”的三要素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后续动作”。追问是一种机智,追问更是一门艺术。所以,追问除了要与前一问形成一定的关系之外,还需要讲求追问的时机和方式。 一、追问有“原点”。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追问不是乱问,更不等于滥问,一定要把握好与前一问之间的关联之处,无论是要理解的内容还是要激发的思维,两者间都要有某种内在的、必定的联系。笔者以为,前一问的具体内容和思维角度应该是追问的“原点”。 二、追问能“显智”。追问难预设。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老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追问能“显智”,这“智”主要体现于老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或值得再去“追一问”。 1.要善于对症出击。一个教学环节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老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穷追到底。因为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 2.要适时雪中送炭。在语文教学追问的环节中,首先强调的是预设,要求的就是老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因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其次还要求老师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或思维逸出之时能够及时“出手相救”,给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老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 3.要顺势趁热打铁。机智的老师常常会“顺势一击”,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因为有的时候从表象上看,老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或开掘的可能和空间,那么,我们就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止于此,不妨乘势而上、趁热打铁,再追一问,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 三、追问讲“良机”。追问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进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即时”就是我们所要把握的时机、要掌握的“火候”。 1.追问于混沌状态。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是思维混沌状态的重要特点。而学生的思维一旦出现了混沌状态,其实也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去把握的“良机”,一个需要老师适时追问、点拨的时机。这个时候老师恰当的追问,或许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追问于临界状态。追...